机电一体化系统接口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接口设计意义)

网友投稿 379 2023-01-03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机电一体化系统接口设计,以及机电一体化系统接口设计意义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今天给各位分享机电一体化系统接口设计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机电一体化系统接口设计意义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都有哪些内容方法?

机电一体化系统机电一体化系统接口设计的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接口设计
一、机电一体化系统开发的设计思想
机电一体化的优势,在于它吸收机电一体化系统接口设计了各相关学科之长并加以综合运用而取得整体优化效果,因此在机电一体化系统开发的过程中,要特别强调技术融合,学科交叉的作用。机电一体化系统开发是一项多级别、多单元组成的系统工程。把系统的各单元有机的结合成系统后,各单元的功能不仅相互叠加,而且相互辅助、相互促进、相互提高,使整体的功能大于各单元功能的简单的和,即“整体大于部分的和”。当然,如果设计不当,由于各单元的差异性,在组成系统后会导致单元间的矛盾和摩擦,出现内耗,内耗过大,则可能出现整体小于部分之和的情况,从而失去了一体化的优势。因此,在开发的过程中,一方面要求设计机械系统时,应选择与控制系统的电气参数相匹配的机械系统参数;同时也要求设计控制系统时,应根据机械系统的固有结构参数来选择和确定电气参数。综合应用机械技术和微电子技术,使二者密切结合、相互协调、相互补充,充分体现机电一体化的优越性。
二、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法
拟定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方案的方法有取代法、整体设计法和组合法。
1、取代法
这种方法是用电气控制取代原传统中机械控制机构。这种方法是改造传统机械产品和开发新型产品常用的方法。如用电气调速控制系统取代机械式变速机构,用可编程序控制器或微型计算机来取代机械凸轮控制机构、插销板、步进开关、继电器等,以弥补机械技术的不足,这种方法不但能大大简化机械结构,而且还可以提高系统的性能和质量。这种方法的缺点是跳不出原系统的框架,不利于开拓思路,尤其在开发全新的产品时更具有局限性。
2、整体设计法
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全新产品和系统的开发。在设计时完全从系统的整体目标考虑各子系统的设计,所以接口简单,甚至可能互融一体。例如,某些激光打印机的激光扫描镜,其转轴就是电动机的转子轴,这是执行元件与运动机构结合的一个例子。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和微机不断普及的今天,随着精密机械技术的发展,完全能够设计出将执行元件、运动机构、检测传感器、控制与机体等要素有机地融为一体的机电一体化新产品。
3、组合法
这种方法就是选用各种标准模块,像积木那样组合成各种机电一体化系统。例如,设计数控机床时可以从系统整体的角度选择工业系列产品,诸如数控单元、伺服驱动单元、位置传感检测单元、主轴调速单元以及各种机械标准件或单元等,然后进行接口设计,将各单元有机的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在开发机电一体化系统时,利用此方法可以缩短设计与研制周期、节约工装设备费用,有利于生产管理、使用和维修。
三、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内容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产品)中控制系统设计的主要内容可归结为:确定系统整体控制方案、确定控制算法、选择微型计算机、进行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以及系统统调。
1、确定系统整体控制方案
(1)确定控制任务
在设计系统以前,必须对控制对象的工作过程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和熟悉,并明确实际应用中的具体要求,按机械与电子功能划分方案确定系统所要完成的任务,然后用控制流程图或其机电一体化系统接口设计他适当形式描述控制过程和任务,写成设计任务说明书,作为整个控制系统设计的依据。
(2)构思控制系统的整体方案
1)确定系统的控制结构形式是开环还是闭环控制。
2)采用闭环控制时应考虑检测传感器的选择和所要求精度级别,并考虑机构安装、使用环境等问题。
3)选择执行元件是电动、气动还是液压或其他,根据控制对象具体要求,比较方案的优缺点,择优而用。
4)明确微机在系统中的作用:是设定值计算、直接控制还是数据处理和应具备的功能,需要哪些输入/输出通道和配置哪些外围设备等。最后,画出系统组成的原理框图和附加说明,作为进一步设计的基础,并初步估算成本。
2、建立数学模型确定控制方法
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是个复杂过程,也是一个试探的过程,需要反复权衡。
1)根据已初步确定的控制系统的物理结构,采用合适的控制理论方法建立和组成各环节以及整个系统的数学模型表达形式。通过静、动特性计算,为计算机进行运算处理提供依据。
2)根据不同的控制对象和不同的控制性能指标要求,选择不同的控制算法。对过程控制设备的直接数字控制系统常用PID调节的控制算法;在位置数字随动系统中常用实现最少拍控制的控制算法;机床数字控制中常使用逐点比较法、数字积分法和数据采样法的控制算法。另外,还有多种最优控制的控制算法、随机控制和自适应控制的控制算法等供选择。
3)当控制系统较复杂时,控制算法也比较复杂,为设计、调试方便,可忽略小的非线性、小延时等因素的影响,将控制算法作某些合理的简化。利用计算机系统仿真技术,逐步将控制算法完善,直到获得最好的控制效果。
总之,控制算法的确定是一个反复修正与试验的渐进过程。
3、选择微型计算机
对于微机所承担的任务给定以后,完成同一任务的微机方案有多种。一般以既能完成给定任务(应包括处理确定的控制算法)、又能充分发挥选用微机的功能、再留有一定功能余量为原则来选择。
从控制生产机械或生产过程要求出发,微型机应满足以下要求:
(1)有较完善的中断系统
对于控制用计算机,实时控制功能是一大特点。它包含系统正常运行时的实时控制能力和发生故障时紧急处理的能力。这种处理和控制一般都采用中断控制方式,即CPU及时接收终端请求、暂停原来执行程序,转而执行相应的中断服务程序,待中断处理完毕,再返回继续执行原程序。
在选用与CPU相应的接口芯片时也应有中断工作方式,以保证控制系统能满足生产中提出的各种要求。对于比较复杂的控制,要考虑采用实时操作系统。
(2)足够的存储容量
由于微型机内存容量有限,当内存容量不足以存放程序和数据时,应扩充内存,或配备适当的外存储器(如硬磁盘等)。
(3)完备的输入/输出通道
输入输出通道是系统外部过程和微机交换信息的通道。根据实际需要有开关量输入/输出通道、模拟量输入/输出通道、数字量输入/输出通道和实现快速、批量交换信息的直接数据通道。通道的操作方式有串行、并行以及随机选择与按某种预订顺序进行工作等。
(4)微处理器芯片的选择
这一选择的实质就是确定能满足控制功能要求的微处理器的字长、速度和指令系统。这三者是相互依存的。一般选择:
1)对通常的顺序控制、程序控制可选用1位微处理器;
2)对计算量小、计算精度和速度要求不高的系统可选用4位微处理器,如计算器、家用电器控制及简易控制等;
3)对计算精度要求较高、处理速度较快的系统可选用8位微处理器,如经济型的线切割机床、普通机床的控制和温度控制等;
4)对要求计算精度高、处理速度快的系统统可选用16位或32位微处理器,甚至采用精简指令集运算的芯片RIRC或多CPU,如控制算法复杂的生产过程控制,要求高速运行的机床控制,特别是大量的数据处理等。
(5)系统总线的选择
微型计算机主要由若干块印制电路板(按功能模块设计、制造)构成。各块板之间的连接,当然是通过印制板的插座之间的连线来实现的。通常,为了给使用和维护带来方便,希望插座之间的连线具有通用性——一个系统中的各块印制板可插在任一插座上。同时,也是为了各厂家生产的电路板具有通用性、互换性,就要对插座及连线订个标准。这就是系统总线选择的由来。
目前支持微型计算机系统机构的总线有:STD Bus支持8位和16位字长;Multi Bus工型可支持16位字长,Ⅱ型可支持32位字长;S-100 Bus可支持16位字长;VERSA Bus可支持32位字长,以及VME bus可支持32位字长等。生产厂家为这类总线提供各种型号规格的OEM(初始设备制造)产品,包括主模块和从模块,由用户任意选配。
4、系统总体设计
系统设计主要是依据上述控制方案、设计所要求和选用的微机类型,对系统进行具体的设计。其设计可分为硬件的接口设计和软件设计两大类型。
在对系统总体设计时,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如何解决微机、被控对象和操作者这三者之间可靠地适时进行信息交换的通道和分时控制的时序安排。也就是综合考虑用硬件配置和软件措施解决系统运行的次序安排,以保证系统有条不紊地运行。
(1)接口设计
对于一种产品(或系统),其各部件之间,各子系统之间往往需要传递动力、运动、命令或信息,这都是通过各种接口来实现的。机械本体各部件之间、执行元件与执行机构之间、检测传感元件与执行机构之间通常是机械接口;电子电路模块相互之间的信号传送接口、控制器与检测传感元件之问的转换接口、控制器与执行元件之间的转换接口通常是电气接口。
机电一体化产品的内外接口实际上就是一种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界面,它具有存储、转换和服务功能。按功能可以将接口划分为以下3种:
1)零接口。不需进行任何转换,把具有结合关系的两部分直接连接起来称为零接口,如连接管、电缆、接线柱和刚性联轴节等。
2)普通转换接口。在具有结合关系的两部分之间存在能量或信息的转换,但不含微处理器的接口为普通转换接口。如减速器、变压器、电磁离合器、放大器、光电耦合器、A/D转换器、D/A转换器等。
3)智能转换接口。它是一种含有微处理器的转换接口,具有可编程的特点,因而能够自动改变接口条件,如由微处理器编程的8255A,8279,PIO等。
目前,大部分硬件接口和软件接口都已标准化或正在逐步标准化。对于硬件接口,在设计时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接口,再配合接口编写相应的程序。
(2)操作控制台设计
微机控制系统必须便于人机联系,通常都要设计一个现场操作人员使用的控制台。这个控制台一般不能用微机所带的键盘代替。原因是现场操作人员需要的是简单、明了、安全的操作面板,以实现对机器的操作。所以,要求操作控制台应有以下功能:
1)有一组或几组数据输入键(数字键或拨码开关等),用于输入或更新给定值、修改控制器参数或其他必要的数据。
2)有一组或几组功能键或转换开关,用于转换工作方式,启动、停止系统或完成某种指定功能。
3)有一个显示装置或显示屏,用于显示各种运行状态、参数及故障指示等。控制台上应该有一个“紧急停止”按钮,用于有紧急事故时停止系统运行,转入故障处理。
应当明确指出,控制台上每一种信号都与系统的运行状态密切相关。设计时,必须明确这些转换开关、按钮、键盘、显示器和故障指示灯的作用和意义,仔细设计控制台的硬件及其相应的管理程序,使设计的操作控制台既能方便操作又保证安全可靠,即使操作失误也不会引起严重后果。
(3)微型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电源设计
微机控制系统中的电源,根据需要可以有不同的类型(直流和交流)和规格(电压和功率)。按照使用情况,对性能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在设计过程中应按实际要求合理选用调试,并控制电压变动。电源本身要具有过压、短路、过载保护和热保护,否则将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
(4)整机的安装、联接设计
这是一种整体结构设计。微机控制系统安装既包括了与被控对象的联接安排,也考虑了主机本身的安装联接问题。其设计原则应该是安装、联接的可靠性和使用、装配、维护的方便性。
1)安装、联接结构具有防震性,即印制电路板、接插件和元器件包括电缆等应牢固地安装在同一个机壳上,不因振动而松动。
2)采用标准或专用、制造质量好的防松接插件,以保证接触可靠而又使用、维护方便。
3)布线结构要合理,能防止相互间的电磁耦合干扰。一定要使信号线和功率线进行隔离,分别走线。对模拟信号更要注意走线的长短和屏蔽,如走线太长,需要考虑进行信号增强等措施。
4)正确安装安全地线、信号地线、屏蔽地线以及功率地线和强电地线,最终要进行地线连接。地线要采用一点接地型,即把信号地线、功率地线、被控对象地线(安全地)等连接到公共接地点。而总的公共接地点必须与大地接触良好,一般接地电阻要小于(4~7)Ω。
(5)软件设计
对于选定的微机控制系统,其微机本身已有一定的软件支持,一般这些软件要求用户了解其使用方法和基本原理。如果把微型计算机专门为某一控制领域而设计成专用的控制计算机,用户就需要利用计算机的指令系统和相应的开发系统来设计系统软件,即控制软件、管理软件、诊断软件等。这些系统软件的设计要求更有专用性和针对性。
在微机控制中,其软件任务大体可以分为数据处理和过程控制两大基本类型。数据处理主要包括数据的采集、数字滤波、标度变换,以及数值计算等等。过程控制主要是使微机按照一定控制算法进行计算,然后进行输出去控制生产。
5、系统联调
微机控制系统设计完成后,硬件电路要进行制作、安装及试验,并进行连续烤机运行。软件各模块要在微机上分别进行调试,使其正确无误,然后存盘。上述工作完成后,就可将硬件与软件组合起来进行系统联调的模拟试验,正确无误后,进行现场实验,直到正式运行。在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仔细设计模拟调试的方法与步骤,以及所用的测试手段。
此外,在现场试验前,要仔细检查接线,无误后才能进行现场调试。现场调试的步骤根据不同对象要仔细考虑。首先要把涉及的自动保护项目进行实验,确认有效后才可进入功能、参数等项目的试验。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内容简介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普通高等教育机械类十二五规划系列教材)》( 俞竹青、金卫东担任主编)介绍了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基本原理、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构成、常用传感器、常用执行元件以及相关检测控制电路设计,力求贴近工程实用。全书共7章,内容包括:概论、机械系统部件及其设计、检测传感器及其接口电路、执行元件及控制、单片机及接口电路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的抗干扰设计、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实例。本书注意理论与实际的结合,重视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并力求做到突出重点,层次分明,语言易懂,以便于读者自学。
《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普通高等教育机械类十二五规划系列教材)》主要作为高等院校机械设计制造、机械电子工程、工业自动化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高等专科学校、高等职业学校、成人高校相关专业教材,并可供机电类工程技术人员和研究人员参考。

机电一体化都有哪些关键技术?

机电一体化的关键技术:
发展机电一体化技术所面临的共性关键技术包括精密机械技术、传感检测技术、伺服驱动技术、计算机与信息处理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接口技术和系统总体技术等。现代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甚至还包含了光、声、化学、生物等技术的应用。
1、机械技术
机械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基础。随着高新技术引入机械行业,机械技术面临着挑战和变革。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它不再是单一地完成系统间的连接,而是要优化设计系统结构、质量、体积、刚性和寿命等参数对机电一体化系统的综合影响。机械技术的着眼点在于如何与机电一体化的技术相适应,利用其他高、新技术来更新概念,实现结构上、材料上、性能上以及功能上的变更,满足减少质量、缩小体积、提高精度、提高刚度、改善性能和增加功能的要求。尤其那些关键零部件,如导轨、滚珠丝杠、轴承、传动部件等的材料、精度对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性能、控制精度影响很大。
在制造过程的机电一体化系统,经典的机械理论与工艺应借助于计算机辅助技术,同时采用人工智能与专家系统等,形成新一代的机械制造技术。这里原有的机械技术以知识和技能的形式存在。如计算机辅助工艺规程编制(CAPP)是目前CAD/CAM系统研究的瓶颈,其关键问题在于如何将各行业、企业、技术人员中的标准、习惯和经验进行表达和陈述,从而实现计算机的自动工艺设计与管理。
2、传感与检测技术
传感与检测装置是系统的感受器官,它与信息系统的输入端相连并将检测到的信息输送到信息处理部分。传感与检测是实现自动控制、自动调节的关键环节,它的功能越强,系统的自动化程度就越高。传感与检测的关键元件是传感器。
机电一体化系统或产品的柔性化、功能化和智能化都与传感器的品种多少、性能好坏密切相关。传感器的发展正进入集成化、智能化阶段。传感器技术本身是一门多学科、知识密集的应用技术。传感原理、传感材料及加工制造装配技术是传感器开发的三个重要方面。
传感器是将被测量(包括各种物理量、化学量和生物量等)变换成系统可识别的、与被测量有确定对应关系的有用电信号的一种装置。现代工程技术要求传感器能快速、精确地获取信息,并能经受各种严酷环境的考验。与计算机技术相比,传感器的发展显得缓慢,难以满足技术发展的要求。不少机电一体化装置不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或无法实现设计的关键原因在于没有合适的传感器。因此大力开展传感器的研究,对于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3、伺服驱动技术
伺服系统是实现电信号到机械动作的转换装置或部件,对系统的动态性能、控制质量和功能具有决定性的影响。伺服驱动技术主要是指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执行元件和驱动装置设计中的技术问题,它涉及设备执行操作的技术,对所加工产品的质量具有直接的影响。机电一体化产品中的伺服驱动执行元件包括电动、气动、液压等各种类型,其中电动式执行元件居多。驱动装置主要是各种电动机的驱动电源电路,目前多由电力电子器件及集成化的功能电路构成。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通常微型计算机通过接口电路与驱动装置相连接,控制执行元件的运动,执行元件通过机械接口与机械传动和执行机构相连,带动工作机械作回转、直线以及其他各种复杂的运动。常见的伺服驱动有电液马达、脉冲油缸、步进电机、直流伺服电机和交流伺服电机等。由于变频技术的发展,交流伺服驱动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为机电一体化系统提供了高质量的伺服驱动单元,极大地促进了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
4、信息处理技术
信息处理技术包括信息的交换、存取、运算、判断和决策,实现信息处理的工具大都采用计算机,因此计算机技术与信息处理技术是密切相关的。计算机技术包括计算机的软件技术和硬件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数据技术等。机电一体化系统中主要采用工业控制计算机(包括单片机、可编程序控制器等)进行信息处理。人工智能技术、专家系统技术、神经网络技术等都属于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计算机信息处理部分指挥整个系统的运行。信息处理是否正确、及时,直接影响到系统工作的质量和效率。因此,计算机应用及信息处理技术已成为促进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和变革的最活跃的因素。
5、自动控制技术
自动控制技术范围很广,机电一体化的系统设计是在基本控制理论指导下,对具体控制装置或控制系统进行设计;对设计后的系统进行仿真,现场调试;最后使研制的系统可靠地投入运行。由于控制对象种类繁多,所以控制技术的内容极其丰富,例如高精度定位控制、速度控制、自适应控制、自诊断、校正、补偿、再现、检索等。
随着微型机的广泛应用,自动控制技术越来越多地与计算机控制技术联系在一起,成为机电一体化中十分重要的关键技术。
6、接口技术
机电一体化系统是机械、电子、信息等性能各异的技术融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其构成要素和子系统之间的接口极其重要,主要有电气接口、机械接口、人机接口等。电气接口实现系统间信号联系;机械接口则完成机械与机械部件、机械与电气装置的连接;人机接口提供人与系统间的交互界面。接口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的关键环节。
7、系统总体技术
系统总体技术是一种从整体目标出发,用系统的观点和全局角度,将总体分解成相互有机联系的若干单元,找出能完成各个功能的技术方案,再把功能和技术方案组成方案组进行分析、评价和优选的综合应用技术。系统总体技术解决的是系统的性能优化问题和组成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问题,即使各个组成要素的性能和可靠性很好,如果整个系统不能很好协调,系统也很难保证正常运行。
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机械、电气和电子是性能、规律截然不同的物理模型,因而存在匹配上的困难;电气、电子又有强电与弱电及模拟与数字之分,必然遇到相互干扰和耦合的问题;系统的复杂性带来的可靠性问题;产品的小型化增加的状态监测与维修困难;多功能化造成诊断技术的多样性等。因此就要考虑产品整个寿命周期的总体综合技术。
为了开发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机电一体化产品,系统总体设计除考虑优化设计外,还包括可靠性设计、标准化设计、系列化设计以及造型设计等。
机电一体化技术有着自身的显著特点和技术范畴,为了正确理解和恰当运用机电一体化技术,我们还必须认识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其他技术之间的区别。
(1)机电一体化技术与传统机电技术的区别。传统机电技术的操作控制主要以电磁学原理为基础的各种电器来实现,如继电器、接触器等,在设计中不考虑或很少考虑彼此间的内在联系。机械本体和电气驱动界限分明,整个装置是刚性的,不涉及软件和计算机控制。机电一体化技术以计算机为控制中心,在设计过程中强调机械部件和电器部件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整个装置在计算机控制下具有一定的智能性。
(2)机电一体化技术与并行技术的区别。机电一体化技术将机械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技术和检测技术在设计和制造阶段就有机结合在一起,十分注意机械和其他部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并行技术是将上述各种技术尽量在各自范围内齐头并进,只在不同技术内部进行设计制造,最后通过简单叠加完成整体装置。
(3)机电一体化技术与自动控制技术的区别。自动控制技术的侧重点是讨论控制原理、控制规律、分析方法和自动系统的构造等。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将自动控制原理及方法作为重要支撑技术,将自控部件作为重要控制部件。它应用自控原理和方法,对机电一体化装置进行系统分析和性能测算。
(4)机电一体化技术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区别。机电一体化技术只是将计算机作为核心部件应用,目的是提高和改善系统性能。计算机在机电一体化系统中的应用仅仅是计算机应用技术中一部分,它还可以作为办公、管理及图像处理等广泛应用。机电一体化技术研究的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而不是计算机应用本身。

关于机电一体化系统接口设计和机电一体化系统接口设计意义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机电一体化系统接口设计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机电一体化系统接口设计意义、机电一体化系统接口设计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

上一篇:JAVA中单元测试的常用方式(小结)
下一篇:包含财付通接口测试工具的词条
相关文章

 发表评论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