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usb接口开发技术,以及usb集成接口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今天给各位分享usb接口开发技术的知识,其中也会对usb集成接口进行解释,如果能碰巧解决你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现在开始吧!
本文目录一览:
USB的四个技术特征分别是什么?各是什么含义?
USB支持四种基本的数据传输模式(技术特征):控制传输,等时传输,中断传输及数据块传输。每种传输模式应用到具有相同名字的终端,则具有不同的性质。
一、控制传输模式:
控制传输用于在外设初次连接时对器件进行配置;对外设的状态进行实时检测;对控制命令的传送等;也可以在器件配置完成后被客户软件用于其它目的。Endpoint 0信道只可以采用控制传送的方式。
二、块传送模式(bulk):
块传送用于进行批量的、非实时的数据传输。如一台 USB 扫描仪即可采用块传送的模式,以保证资料连续地、在硬件层次上的实时纠错地传送。采用块传送方式的信道所占用的 USB 带宽,在实时带宽分配中具有最高的优先级。
三、同步传输模式:
同步传输适用于那些要求资料连续地、实时地、以固定的数据传输率产生、传送并消耗的场合,如数字录像机等。为保证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同步传输不进行资料错误的重试,也不在硬件层次上响应一个握手资料包,这样有可能使数据流中存在资料错误的隐患。
为保证在同步传输数据流中致命错误的几率小到可以容忍的程度,而数据传输的延迟又不会对外设的性能造成太大的影响,厂商必须为使用同步传输的信道选择一个合适的带宽(即必须在速度和品质之间做出权衡)。
四、中断传输模式:
对于那些小批量的、点式、非连续的数据传输应用的场合,如用于人机交互的鼠标、键盘、游戏杆等,中断传输的方式是最适合的。
扩展资料:
USB的发展:
一、USB1.1:
USB最初是由英特尔与微软公司倡导发起,其最大的特点是支持热插拔和即插即用。当设备插入时,主机侦测此设备并加载所需的驱动程式,因此使用远比 PCI 和 ISA总线方便。
USB规格第一次是于1995年,由Intel、IBM、Compaq、Microsoft、NEC、Digital、North Telecom等七家公司组成的USBIF(USB Implement Forum)共同提出,USBIF于1996年1月正式提出USB1.0规格,频宽为12Mbps。
不过因为当时支持USB的周边装置少得可怜,所以主机板商不太把USB Port直接设计在主机板上。
二、USB 2.0:
USB是一种应用在计算机领域的新型接口技术。早在1995年,就已经有个人电脑带有USB接口了,但由于缺乏软件及硬件设备的支持,这些个人电脑的USB接口都闲置未用。
1998年后,随着微软在Windows 98中内置了对USB接口的支持模块,加上USB设备的日渐增多,USB接口才逐步走进了实用阶段。
三、USB 3.0:
英特尔公司(Intel)和业界领先的公司一起携手组建了USB 3.0推广组,旨在开发速度超过当今10倍的超高效USB互联技术。
该技术是由英特尔,以及惠普(HP)、NEC、NXP半导体以及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等公司共同开发的,应用领域包括个人计算机、消费及移动类产品的快速同步即时传输。
随着数字媒体的日益普及以及传输文件的不断增大——甚至超过25GB,快速同步即时传输已经成为必要的性能需求。
四、USB 3.1:
USB 3.1规范在2013年发布,分为Gen 1和Gen 2两个版本。实际上Gen 1版本只是USB 3.0的一个马甲(理论最高仍然是5Gbps,并无改变),但仍有Type-C的USB 3.1 Gen 1销售,也就相当于USB 3.0 Type-C。USB 3.1仍保留了Type-A版本(旧版接口样式,不支持盲插)。
USB 3.1有很大改变,不仅Gen 2版本可以提供两倍于 USB 3.0 的传输速度(理论最高10Gbps),而且同时发布的Type-C接口使用了防呆设计,支持正、反插。但USB 3.1不向下支持,需要使用转接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USB

usb接口是什么意思
是指同一计算机不同功能层之间的通信规则称为接口。
java接口作用:
1、利于代码的规范。这样做的目的一方面是为了给开发人员一个清晰的指示,告诉他们哪些业务需要实现;同时也能防止由于开发人员随意命名而导致的命名不清晰和代码混乱,影响开发效率。
2、有利于对代码进行维护。可以一开始定义一个接口,把功能菜单放在接口里,然后定义类时实现这个接口,以后要换的话只不过是引用另一个类而已,这样就达到维护、拓展的方便性。
3、保证代码的安全和严密。一个好的程序一定符合高内聚低耦合的特征,能够让系统的功能较好地实现,而不涉及任何具体的实现细节。这样就比较安全、严密一些,这一思想一般在软件开发中较为常见。
USB接口是谁在什么时候发明的
USB,是英文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的缩写,是一个外部总线标准,用于规范电脑与外部设备的连接和通讯。是应用在PC领域的接口技术。USB接口支持设备的即插即用和热插拔功能。USB是在1994年底由英特尔、康柏、IBM、Microsoft等多家公司联合提出的。
USB接口技术是谁发明的?
USB : USB发展到今天,总共有三种标准:1996年发布的USB1.0,1998年发布的USB1.1以及刚刚发布的最新标准USB2.0,此三种标准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数据传输率方面,在其它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改进,总体来说,就目前的USB2.0而言,已经十分完善了,速度也上了一个新台阶,下表为大家列出了USB各种标准的技术参数以及与IEEE1394的对比,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USB的全称是Universal Serial Bus,最多可连接127台外设,由于USB支持热插拔,即插即用的优点,所以USB接口已经成为扫描仪的标准接口。USB有两个规范,即USB1.1和USB2.0。 USB1.1是目前较为普遍的USB规范,其高速方式的传输速率为12Mbps,低速方式的传输速率为1.5Mbps。注意:这里的b是Bit的意思,1MB/s(兆字节/秒)=8MBPS(兆位/秒),12Mbps=1.5MB/s。目前,家用低端扫描仪主要为USB接口类型。 USB2.0规范是由USB1.1规范演变而来的。它的传输速率达到了480Mbps,折算为MB为60MB/s,足以满足大多数外设的速率要求。USB 2.0中的“增强主机控制器接口”(EHCI)定义了一个与USB 1.1相兼容的架构。它可以用USB 2.0的驱动程序驱动USB 1.1设备。也就是说,所有支持USB 1.1的设备都可以直接在USB 2.0的接口上使用而不必担心兼容性问题,而且像USB 线、插头等等附件也都可以直接使用。 现在主机均带有USB接口,因此USB光储应用极其方便,作为外置式光储设备的接口,应用相当灵活,而且不必再为接口增加额外的设备,减少投入。 详细请看下文 PC外设接口的革命——IEEE1394与USB 在数据交换量越大的今天,传统的外设接口EPP、ECP逐渐感到力不从心,难以撑持,为了缓解此种矛盾,各厂家纷纷推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其中以VIA威盛电子倡导的 IEEE1394与INTEL公司推崇的USB最有竞争实力;在目前看来似乎USB略占上风。因此我们的视线自然也就瞄准了它们,今天就由笔者带领大家去领略一下它们的风采吧! 1 、技术基本资料与发展历史 USB,是 Universal Serial Bus 的缩写,如果按中文直接翻译就是“通用串行总线”接口。它是一种串行总线系统,带有5V电压,支持即插即用功能,支持热拔插功能,最多能同时连入127个USB设备,由各个设备均分带宽。它诞生于1994年,当时是由 PC 界的几位“巨人”——康柏、IBM、Intel和Microsoft共同推出的,旨在统一外设如打印机、外置Modem、扫描仪、鼠标等的接口,以便于安装使用,取代以往的串口、并口和PS/2接口,可是 USB 标准真正颁已经是1996年了,当时的标准是 USB1.0,不过我们清楚一种接口的普及必须三个条件:统一的标准、流行操作平台的良好支持以及支持该标准的大量产品,要知道Win95是不支持USB的。因此,96年颁布的USB标准也就成了一张废纸。因此,虽然98年以前的不少主板芯片组也能对USB提供支持,但是主板厂家无一例外都没有提供USB接口,连主板上都没有USB口,那么USB产品就更是找不到了。直到1998年,USB才迎来了真正的春天——首先是业界巨头们坐下来制定了USB1.1标准,使USB技术更加成熟可靠;接着Win98发布,宣布正式对USB接口提供支持,USB才真正发展起来(注:在Win98之前,Win97(Win95 OS/2 )也能支持USB,不过没有广泛使用。) IEEE1394,又称作“ Firewire ”即“火线”。早在1985年,苹果公司就已经开始着手研究“火线”技术,并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这个标准正式确立,却是10年之后了。它是IEEE(电气与电子工程师协会)于1995年正式制定的总线标准。IEEE组织曾经成功的制定了业界的许多重要的标准,IEEE1394也是其中之一。由于IEEE1394的数据传输速率相当快,因此有时又叫它“高速串行总线”。比之USB总线,IEEE1394的速度显然要高出一大截,可是目前在PC方面尚未形成气候;在操作系统方面,Win98已经提供了对它的支持,效果不错;但是IEEE1394推广的最大障碍在于产品,因为主板芯片组直接对IEEE1394提供支持的几乎没有,要实现它必须靠外接控制芯片,这样无疑大大提高了产品成本,这是厂家与顾客都不希望看到的;如此一来,市场上支持IEEE1394接口的主板便是十分稀少了。主板不支持,IEEE1394接口的产品即使买回来也是当摆设,自然是无人问津;当然也就没几个厂家肯动它了。所以目前看来,IEEE1394似乎情况并不容乐观。但是IEEE1394在其它方面却比USB更受青睐,例如信息家电和高端服务器等领域,IEEE1394就以其超快的速度成为该领域的唯一选择。 2 、详细技术资料 USB : USB发展到今天,总共有三种标准:1996年发布的USB1.0,1998年发布的USB1.1以及刚刚发布的最新标准USB2.0,此三种标准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数据传输率方面,在其它方面也有不同程度的改进,总体来说,就目前的USB2.0而言,已经十分完善了,速度也上了一个新台阶,下表为大家列出了USB各种标准的技术参数以及与IEEE1394的对比,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USB1.1 USB2.0 IEEE1394(1995版) 传输速度 1.5Mbps 480Mbps 400Mbps 支持长度 5米 5米(Hub30米) 4.5米 支持系统 Win95 OS/2及Win98 Win98 Win98 支持特性 PnP、热拔插 PnP、热拔插 PnP、热拔插 支持设备 127个 127个 63个
USB接口有什么特点?目前USB外设主要有哪些?
USB是英文Universal Serial BUS的缩写,中文含义是“通用串行总线”。它不是一种新的总线标准,而是应用在PC领域的接口技术。USB是在1994年底由英特尔、康柏、IBM、Microsoft等多家公司联合提出的。不过直到近期,它才得到广泛地应用。从1994年11月11日发表了USB V0.7版本以后,USB版本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到现在已经发展为2.0版本,成为目前电脑中的标准扩展接口。目前主板中主要是采用USB1.1和USB2.0,各USB版本间能很好的兼容。USB用一个4针插头作为标准插头,采用菊花链形式可以把所有的外设连接起来,最多可以连接127个外部设备,并且不会损失带宽。USB需要主机硬件、操作系统和外设三个方面的支持才能工作。目前的主板一般都采用支持USB功能的控制芯片组,主板上也安装有USB接口插座,而且除了背板的插座之外,主板上还预留有USB插针,可以通过连线接到机箱前面作为前置USB接口以方便使用(注意,在接线时要仔细阅读主板说明书并按图连接,千万不可接错而使设备损坏)。而且USB接口还可以通过专门的USB连机线实现双机互连,并可以通过Hub扩展出更多的接口。USB具有传输速度快(USB1.1是12Mbps,USB2.0是480Mbps),使用方便,支持热插拔,连接灵活,独立供电等优点,可以连接鼠标、键盘、打印机、扫描仪、摄像头、闪存盘、MP3机、手机、数码相机、移动硬盘、外置光软驱、USB网卡、ADSL Modem、Cable Modem等,几乎所有的外部设备。
USB是一个外部总线标准,用于规范电脑与外部设备的连接和通讯。USB接口支持设备的即插即用和热插拔功能。
USB接口可用于连接多达127种外设,如鼠标、调制解调器和键盘等。USB自从1996年推出后,已成功替代串口和并口,并成为当今个人电脑和大量智能设备的必配的接口之一。
USB使用一个四针的插头作为标准插头,采用菊花链形式可以把所有的外设连接起来。
USB的版本
第一代:USB 1.0/1.1的最大传输速率为12Mbps。1996年推出。
第二代:USB 2.0的最大传输速率高达480Mbps。USB 1.0/1.1与USB 2.0的接口是相互兼容的。
第三代:USB 3.0 理论上5Gbps 向下兼容USB 1.0/1.1/2.0
usb的应用:
随着计算机硬件飞速发展,外围设备日益增多,键盘、鼠标、调制解调器、打印机、扫描仪早已为人所共知,数码相机、MP3随身听接踵而至,这么多的设备,如何接入个人计算机?USB就是基于这个目的产生的。USB是一个使计算机周边设备连接标准化、单一化的接口,其规格是由Intel、NEC、Compaq、DEC、IBM、Microsoft、Northern Telecom联系制定的。
USB1.1标准接口传输速率为12Mbps,但是一个USB设备最多只可以得到6Mbps的传输频宽。因此若要外接光驱,至多能接六倍速光驱,无法再高。而若要即时播放MPEG-1的VCD影片,至少要1.5Mbps的传输频宽,这点USB办得到,但是要完成数据量大四倍的MPEG-2的DVD影片播放,USB可能就很吃力了,若再加上AC-3音频数据,USB设备就很难实现即时播放了。
一个USB接口理论上可以支持127个装置,但是目前还无法达到这个数字。其实,对于一台计算机,所接的周边外设很少有超过10个的,因此这个数字是足够我们使用的。
USB还有一个显著优点就是支持热插拔,也就是说在开机的情况下,你也可以安全地连接或断开USB设备,达到真正的即插即用。
不过,并非所有的Windows系统都支持USB。目前,Windows系统中有许多不同的版本,在这些版本中,只有Windows98以上版本的系统对USB的支持较好,而其他的Windows版本并不能完整支持USB。例如Windows95的零售版是不支持USB的,只有后来与PC捆绑销售的Windows95版本才支持USB。
目前USB设备虽已被广泛应用,但比较普遍的却是USB1.1接口,它的传输速度仅为12Mbps。举个例子说,当你用USB1.1的扫描仪扫一张大小为40M的图片,需要4分钟之久。 这样的速度,让用户觉得非常不方便,如果有好几张图片要扫的话,就得要有很好的耐心来等待了。
用户的需求,是促进科技发展的动力,厂商也同样认识到了这个瓶颈。这时, COMPAQ、Hewlett Packard、Intel、Lucent、Microsoft、NEC和PHILIPS这7家厂商联合制定了USB 2.0接口标准。USB 2.0将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速度增加到了480Mbps,比USB 1.1标准快40倍左右,速度的提高对于用户的最大好处就是意味着用户可以使用到更高效的外部设备,而且具有多种速度的周边设备都可以被连接到USB 2.0的线路上,而且无需担心数据传输时发生瓶颈效应。
所以,如果你用USB 2.0的扫描仪,就完全不同了,扫一张40M的图片只需半分钟左右的时间,一眨眼就过去了,效率大大提高。
而且,USB2.0可以使用原来USB定义中同样规格的电缆,接头的规格也完全相同,在高速的前提下一样保持了USB 1.1的优秀特色,并且,USB 2.0的设备不会和USB 1.X设备在共同使用的时候发生任何冲突。
USB2.0兼容USB1.1,也就是说USB1.1设备可以和USB2.0设备通用,但是这时USB2.0设备只能工作在全速状态下(12Mbit/s)。USB2.0有高速、全速和低速三种工作速度,高速是480Mbit/s,全速是12Mbit/s,低速是1.5Mbit/s。其中全速和低速是为兼容USB1.1而设计的,因此选购USB产品时不能只听商家宣传USB2.0,还要搞清楚是高速、全速还是低速设备。USB总线是一种单向总线,主控制器在PC机上,USB设备不能主动与PC机通信。为解决USB设备互通信问题,有关厂商又开发了USB OTG标准,允许嵌入式系统通过USB接口互相通信,从而甩掉了PC机。
编辑本段【USB vs IEEE1394】
一、USB与IEEE1394的相同点主要有哪些?
两者都是一种通用外接设备接口。
两者都可以快速传输大量数据。
两者都能连接多个不同设备。
两者都支持热插拨。
两者都可以不用外部电源。
二、USB与IEEE1394的不同点有哪些?
两者的传输速率不同。USB的传输速率与IEEE1394的速率比起来真是小巫见大巫了。USB的传输速率现在只有12Mbps/s,只能连接键盘、鼠标与麦克风等低速设备,而IEEE1394可以使用400Mbap/s,可以用来连接数码相机、扫描仪和信息家电等需要高速率的设备。
两者的结构不同。USB在连接时必须至少有一台电脑,并且必须需要HUB来实现互连,整个网络中最多可连接127台设备。IEEE1394并不需要电脑来控制所有设备,也不需要HUB,IEEE1394可以用网桥连接多个IEEE1394网络,也就是说在用IEEE1394实现了63台IEEE1394设备之后也可以用网桥将其他的IEEE1394网络连接起来,达到无限制连接。
两者的智能化不同。IEEE1394网络可以在其设备进行增减时自动重设网络。USB是以HUB来判断连接设备的增减了。
两者的应用程度不同。现在USB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方面,几乎每台PC主板都设置了USB接口,USB2.0也会进一步加大USB应用的范围。IEEE1394现在只被应用于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方面。
编辑本段【前置USB接口】
前置USB接口是位于机箱前面板上的USB扩展接口。目前,使用USB接口的各种外部设备越来越多,例如移动硬盘、闪存盘、数码相机等等,但在使用这些设备(特别是经常使用的移动存储设备)时每次都要钻到机箱后面去使用主板板载USB接口显然是不方便的。前置USB接口在这方面就给用户提供了很好的易用性。目前,前置USB接口几乎已经成为机箱的标准配置,没有前置USB接口的机箱已经非常少见了。
前置USB接口要使用机箱所附带的USB连接线连接到主板上所相应的前置USB插针(一般是8针、9针或10针,两个USB成对,其中每个USB使用4针传输信号和供电)上才能使用。在连接前置USB接口时一定要事先仔细阅读主板说明书和机箱说明书中与其相关的内容,千万不可将连线接错,不然会造成USB设备或主板的损坏。
另外,使用前置USB接口时要注意前置USB接口供电不足的问题,在使用耗电较大的USB设备时,要使用外接电源或直接使用机箱后部的主板板载USB接口,以避免USB设备不能正常使用或被损坏。
编辑本段【USB口硬盘盒】
目前的主流,其最大优点是使用方便,支持热插拔和即插即用。USB有两种标准:一种是USB1.1接口,其传输速度只有12Mbps,一种是USB2.0接口,其传输速度高达480Mbps。目前的主板上的USB都支持USB1.1,但USB 2.0只有较新的主板才能支持,购买时根据个人情况选择产品,虽然USB2.0向下兼容USB1.1,但支持USB2.0接口的移动硬盘盒比USB1.1的要贵一些。
编辑本段【无线USB】
USB开发者论坛的主席兼英特尔公司的技术策略官Jeff Ravencraft表示,无线USB技术将帮助用户在使用个人电脑连接打印机、数码相机、音乐播放器和外置磁盘驱动器等设备时,从纷繁复杂的电缆连线中解放出来。无线USB标准的数据传输速率与目前的有线USB 2.0标准是一样的,均为每秒480M,两者的区别在于无线USB要求在个人电脑或外设中装备无线收发装置以代替电缆连线。
在英特尔开发者论坛举办的前夕,Ravencraft称,首先采用这一标准的将是外置磁盘驱动器、数码相机和打印机。而越来越多的产品将在今年第三季度开始推向市场。
为了使无线USB标准得以实用,必须改善这一技术的一些不足。在星期一,USB标准小组宣布了无线联盟规范,以确保只有经过认证才能让电脑和外设通过无线USB连接起来。
Ravencraft补充,一直以来USB标准已经广泛的用于将数码相机、扫描仪、手机、PDA、DVD刻录机和其他设备与个人电脑的连接。而无线联盟规范则详细规定了个人电脑和外设如何通过无线USB进行连接,一台电脑最多可以同时连接127个外设。
无线联盟规范规定了两种建立连接的方法。第一种方法是电脑和外设先用电缆连接起来,然后再建立无线连接以供以后使用。第二种方法是外设可以提供一串数字,用户在建立连接的时候输入到电脑里面。
无线USB采用超宽带技术进行通信。目前无线局域网的802.11g协议采用位于2.4GHz附近的一小段频带进行通信,而超宽带技术则采用从3.1GHz到10.6GHz的频带进行通信。超宽带的信号水平足够低,因此对于其他无线通信技术来说,超宽带信号的影响类似于噪声。
无线网络目前广泛使用的技术是IEEE的802.11标准,也就是英特尔所推动的Wi-Fi。这一技术广泛的使用在笔记本电脑上,甚至部分尼康公司和佳能公司的数码相机也采用这一技术。而无线USB技术则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技术,由于这一技术实现上相对简单同时功耗只有802.11的一半,因此不少厂商都更愿意采用无线USB技术。
Ravencraft表示,在高端的手机和数码相机上采用802.11技术,关键是要解决电池寿命问题。而厂商们发现超宽带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的办法。
在距离电脑10英尺范围内,无线USB设备的传输速率将保持每秒480M。如果在30英尺范围内,传输速率将下降到每秒110M。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无线USB的传输速率将会超过每秒1G甚至更快。
目前超宽带技术不仅可以用于无线USB连接中,还可以在蓝牙和IEEE的1394火线连接甚至WiNet短距离连接中使用。
编辑本段【USB的不同接口与数据线】
随着各种数码设备的大量普及,特别是MP3和数码相机的普及,我们周围的USB设备渐渐多了起来。然而这些设备虽然都是采用了USB接口,但是这些设备的数据线并不完全相同。这些数据线在连接PC的一端都是相同的,但是在连接设备端的时候,通常出于体积的考虑而采用了各种不同的接口。
绝大部分数码产品连接线的接头除了连在PC上的都一样,另外一头也都是遵循着标准的规格。
USB是一种统一的传输规范,但是接口有许多种,最常见的就是咱们电脑上用的那种扁平的,这叫做A型口,里面有4根连线,根据谁插接谁分为公母接口,一般线上带的是公口,机器上带的是母口。
●USB A型公口
http://img04.21cn.com/2004/03/19/1858436.jpg
上面的链接图片是最常见的USB A型公口
常见Mini B型5Pin接口:
接下来就是在数码产品上最常见的接口了,由于数码产品体积所限,所以通常用的是Mini B型接口,但是Mini B型接口也有许多种类。
●Mini B型5Pin
http://img04.21cn.com/2004/03/19/1858516.jpg
上面链接的图为Mini B型5Pin接口示意图
http://img04.21cn.com/2004/03/19/1858517.jpg
上面的链接为Mini B型5Pin接口的实物图片
这种接口可以说是目前最常见的一种接口了,这种接口由于防误插性能出众,体积也比较小巧,所以正在赢得越来越的厂商青睐,现在这种接口广泛出现在读卡器、MP3、数码相机以及移动硬盘上。
http://img04.21cn.com/2004/03/19/1858518.jpg
上面链接的图为:Sony F828上的Mini B型5Pin接口
目前采用这种接口的设备目前有SONY相机、摄像机和MP3,Olympus相机和录音笔,佳能相机和惠普的数码相机等等,数量相当繁多。
常见Mini B型4Pin接口:
除了前面我们看到的最常见的Mini B型5Pin的接口以外,Mini B型还有很多种别的接口,其中的一些也比较常见。
●Mini B型4Pin
http://img04.21cn.com/2004/03/19/1858541.jpg
上图为:Mini B型4Pin的接口
http://img04.21cn.com/2004/03/19/1858542.jpg
上图为:Mini B型4Pin的接口的转接线缆
这种接口常见于以下品牌的数码产品:奥林巴斯的C系列和E系列,柯达的大部分数码相机,三星的MP3产品(如Yepp),SONY的DSC系列,康柏的IPAQ系列产品……
富士Mini B型4Pin Flat接口:
Mini B型4Pin还有一种形式,那就是Mini B型4Pin Flat。顾名思义,这种接口比Mini B型4Pin要更加扁平,在设备中的应用也比较广泛。
●富士Mini B型4Pin Flat
http://img04.21cn.com/2004/03/19/1858543.jpg
上图为:Mini B型4Pin Flat接口
这种接口和前面讲的MINI B型4pin非常类似,但是这种接头更为扁平,所占用的体积更小。
这种接口常见于以下设备:富士的FinePix系列,卡西欧的QV系列相机,柯尼卡的产品。
我们看到,富士的机器用这种接口的比较多,几乎旧有的机型全是这种接口。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富士在最新的S5000和S7000上已经放弃了这种接口,改投Mini B 5Pin的阵营。
尼康独有,Mini B型8Pin接口:
Mini B型除了前面的4Pin和5Pin的,还有一种就是8Pin的了,这种接头在其他设备上出现的几率就非常少了,通常出现在数码相机上。Mini B型的接口也有3种,一种是普通型的,一种是Round(圆)型的,还有一种是2×4布局的扁平接口。
●MINI B型8Pin
http://img04.21cn.com/2004/03/19/1858571.jpg
图为:Mini B型8Pin的接口
这种接口适用的设备,据笔者所知目前只有Nikon Coolpix 775一个款型的产品使用这种接口。
●Mini B型8Pin Round
http://img04.21cn.com/2004/03/19/1858572.jpg
http://img04.21cn.com/2004/03/19/1858573.jpg
图为:Mini B型8Pin Round接口
这种接口和前面的普通型比起来,就是将原来的D型接头改成了圆形接头,并且为了防止误插在一边设计了一个凸起。
这种接头可以见于一些Nikon的数码相机,CoolPix系列比较多见。虽然Nikon一直坚持用这种接口,但是在一些较新的机型中,例如D100和CP2000也都采用了普及度最高的Mini B型5Pin接口。
差点儿就普及,8Pin 2×4接口:
除了我们前面见过的Mini B型5Pin的接口,我想大家一定还对下面这种接口非常熟悉,这种接口也曾经相当的普及。
●Mini B型8Pin 2×4
http://img04.21cn.com/2004/03/19/1858576.jpg
http://img04.21cn.com/2004/03/19/1858577.jpg
图为:Mini B型8Pin 2×4接口
这种接口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接口了,例如我们熟悉的iRiver的著名的MP3系列,其中号称“铁三角”的180TC,以及该系列的很多其他产品采用的均是这种接口。这种接口的应用范围也还算是广,不过从iRiver自3XX系列全面换成Mini B型5Pin的接口后,这种规格明显没有Mini B型5Pin抢眼了。
编辑本段【USB 3.0 简介】
英特尔公司(Intel)和业界领先的公司一起携手组建了USB 3.0推广组,旨在开发速度超过当今10倍的超高效USB互联技术。该技术是由英特尔,以及惠普(HP)、NEC、NXP半导体以及德州仪器(Texas Instruments)等公司共同开发的,应用领域包括个人计算机、消费及移动类产品的快速同步即时传输。随着数字媒体的日益普及以及传输文件的不断增大——甚至超过25GB,快速同步即时传输已经成为必要的性能需求。
USB 3.0 具有后向兼容标准,并兼具传统USB技术的易用性和即插即用功能。该技术的目标是推出比目前连接水平快10倍以上的产品,采用与有线USB相同的架构。除对USB 3.0规格进行优化以实现更低的能耗和更高的协议效率之外,USB 3.0 的端口和线缆能够实现向后兼容,以及支持未来的光纤传输。
“从逻辑上说USB 3.0将成为下一代最普及的个人电脑有线互联方式”,英特尔技术战略师Jeff Ravencraft说道,“数字时代需要高速的性能和可靠的互联来实现日常生活中庞大数据量的传输。USB 3.0可以很好地应对这一挑战,并继续提供用户已习惯并继续期待的USB易用性体验。”
英特尔公司成立USB 3.0推广组之初就希望USB设计学会(USB-IF)可以作为USB 3.0规格的行业协会。完整的USB 3.0规格有望于2008年上半年推出,USB 3.0初步将采用离散硅的形式。
USB 3.0推广组,包括惠普、英特尔、NEC、NXP半导体以及德州仪器,致力于保护已有USB设备驱动器基础设施和投资、USB的外观以及方便使用的特性,同时继续发扬USB这种卓越技术的功能。
“我们对USB 2.0以及无线USB技术的支持彰显了惠普致力于为客户提供可靠的外围设备互联方式”,惠普公司负责打印成像与消费市场部门(Consumer Inkjet Solutions)的副总裁Phil Schultz说,“现在借助USB 3.0,我们将为客户创造打印机、数码相机及其他外围设备与个人电脑互联的更佳体验。”
“英特尔在两代USB技术的开发和采用方面均走于行业前列,USB现在已经成为最受欢迎的计算和手持电子设备外围接口”,英特尔高级副总裁兼数字企业事业部总经理帕特·基辛格(Patrick Gelsinger)表示,“由于市场发展支持客户对庞大数据进行存储和传输的需求,我们希望开发出第三代USB技术,可以利用现有的USB界面并对其进行优化来满足这些需求。”
“自首次安装有线USB以来,NEC一直都是USB技术的支持者”,NEC电子SoC系统部门总经理Katsuhiko Itagaki说道,“现在是时候进一步发展这个业已成功的互联接口以满足市场对庞大数据传输速度的更高需求,从而尽量缩短用户等待的时间。”
“NXP很高兴与其它顶级公司携手推进世界领先的互联技术来满足下一代外围设备的需求”,NXP半导体商业互联娱乐(Business Line Connected Entertainment)战略和业务发展部总监Pierre-Yves Couteau说,“作为USB半导体解决方案的领先提供商,NXP致力于推动超高速USB的标准化和应用。”
“随着高速USB在个人计算、消费电子以及移动等各种细分市场内的普及,我们预计USB 3.0将迅速取代USB2.0端口成为高带宽应用领域的事实标准”,德州仪器Worldwide ASIC副总裁Greg Hantak表示,“德州仪器非常兴奋USB 3.0的卓越性能将进一步拓展USB的应用领域并为用户带来更佳的体验。”
关于USB 设计学会 (Universal Serial Bus Implementers Forum)
非盈利组织USB设计论坛(USB-IF)成立的宗旨是为USB技术的发展和普及提供支持。通过其标识和认证项目,USB-IF为高质量、兼容性USB设备的开发提供协助,USB-IF还大力宣传USB的优势以及经其认证的产品的质量。
关于usb接口开发技术和usb集成接口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usb接口开发技术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usb集成接口、usb接口开发技术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
暂时没有评论,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