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interface接口声明实现及作用详解
254
2022-07-10
当我们谈论社交媒体时代的网络社群时,豆瓣小组是不容忽视的典例。这些因相同话题与兴趣汇集成的网络社群,是社交媒体时代亚文化社群的代表,彰显着当代青年用户的“圈子文化”和“标签哲学”。
在这些小组里,“异世界小组”的出现似乎让我们看到了豆瓣小组的又一大奇观。这些小组不仅以话题与兴趣为纽带组织起了交往的论坛,甚至直接以小组为基础建立起与现实世界平行存在的“异世界”,令人叹为观止。
异世界,通常是以自己所在的世界为中心,对自己所在的另一个世界的称呼。“异世界”包括平行世界、横向时空轴、二次元空间等,常见于科幻、奇幻题材的小说、漫画或影视作品中。
本期全媒派(ID:quanmeipai)将为大家介绍豆瓣上一些有趣的异世界小组,试图探索和分析这些小组是如何形成的?其技术基础、心理机制、参与特征又是什么?
异世界小组图鉴
历史怀旧向
回到过去,重写历史,是“异世界”的一大主题。
体验过去的时空,甚至以“未来人”的身份试图扭转历史发展的趋势,这种关于过去的想象早已不新鲜,但却依然经久不衰。
早在1889年,马克吐温就写成了《康州美国佬在亚瑟王朝》一书,至今被视为“穿越小说”的鼻祖;十几年前的国内电视业,《寻秦记》《宫》《步步惊心》以及《神话》等穿越剧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荧屏之上……
豆瓣的异世界小组当然也不乏这类“穿越”主题。
远到2006年创建的“让我们穿越时空~”小组,以预设并讨论各类穿越的情景为话题,凝聚起了较早的一批“穿越爱好者”,他们在此想象着各种各样的历史场景。
比如有网友发帖问到“最想回去的朝代”,回帖中有人倾慕唐朝之强盛,有人偏爱宋代之繁荣,同时也不乏指出唐宋社会的沉疴弊病、试图回到朝气蓬勃的先秦时期的网友。
图片来源:豆瓣
近到2020年新创办的“假装生活在1980-2000年”小组,至今发展短短一年,已经成为豆瓣小组中拥有成员最多的“异世界小组”之一。
这个小组精细地设立了发帖内容的主题分类,有“书刊杂志”“生活日常”“影像类”“音乐类”等板块,囊括了各种可能的文化元素。
图片来源:豆瓣
例如有网友发帖“今天去吃麦当劳了”,附了一句“吃麦当劳有点奢侈欸”,下面则有网友跟帖配合:“还要拿着纸质的优惠券噢!”“请问下第一次去吃需要注意点什么?吃不饱可以加饭吗?”,看完让人不由回想起小时候吃麦当劳时欣喜且自豪的场景。
还有人发帖“去看了黑豹乐队秦勇和李彤的电台采访”,这个帖子的正文描述了2000年黑豹乐队出新专辑之际,歌迷不远万里来到北京音乐电台节目现场的所见所想。
还有网友在“生活日常”一栏下发帖:“今天2000年,今天我五岁了,快进来吃蛋糕吧”,帖中附了一张当时拿胶片相机拍摄的蛋糕,上面写着“健康快乐”。
图片来源:豆瓣
小说影视向
此外,代入小说、电影或游戏的世界中,是粉丝群体开创异世界小组的主要方式。
在这些小组中,粉丝们不满足于仅仅作为局外人的身份阅读或观赏作品,而且希望自己能参与到作品中创建的时空、亲身体验生活在其中的感受。
这种“代入欲”的冲动在我们阅读小说的过程中常有体会,而社交媒体的出现则使这种个人欲望与冲动集合成共同情感。在这些小组中,粉丝群体以原作品中的世界为蓝本,创建出一个个亦真亦幻的异世界。
“假如我们生活在魔法世界”小组,是一个才创建一个多月的小组。这个小组以哈利波特小说与电影呈现出的“魔法世界”为原型,汇聚了一批哈利波特系列的粉丝。
图片来源:豆瓣
此小组设立了“热搜速递”“日常&吐槽”“有点东西”“帮帮忙”等话题。每个话题下的热门讨论,都是“哈迷”群体才能心领神会的词汇和术语。
例如有网友发帖“新学年黑魔法防御教师竞选投票”,下设几位哈利波特作品中的人物作为选项,发起了投票。所谓“黑魔法防御教师”,是原著中魔法学校“霍格沃茨”开设的一门巫师“必修课”,主要教授学生抵御各种“黑魔法”或危险生物。
帖中作为选项的人物也都是此课程的历任任课教师。票数足以凸显出“哈迷们”对不同人物的喜爱程度,甚至此投票贴本身就表达了粉丝对作品中某些人物的偏爱。
还有网友把现实生活的元素纳入小组中,将原著中的元素与当下的社会议题结合起来,“发展”了异世界的边界。例如有ID为“霍格沃茨研招办”的网友,发帖“霍格沃茨考研经验分享会”,正文则附了一封“邀请函”,甚至列出了复习的参考书目。最近恰逢考研录取时节,这样的发帖实在是应景极了。
图片来源:豆瓣
科幻未来向
立足当下,想象未来,关于未来的“异世界小组”同样存在。
“假装生活在2050年”小组创办于2020年,受到“假装生活在1980-2000年”的启发,组长脑洞大开,反其道而行之,创办了这个小组。其中的话题,以未来世界的日常生活想象为基础展开讨论。
图片来源:豆瓣
帖子“人类与机器人麻将俱乐部欢迎你!”中,帖主自称是一名“星际冒险者”,因事故坠落在了一颗荒蛮行星,百无聊赖之际,最终与三个娱乐机器人成为麻将牌友。
帖主认为经此“事故”使他认为“朋友和快乐才是星际中唯一重要的东西”,因此他号召其他“人类、机器人甚至仿生人”加入麻将俱乐部共同玩乐。
图片来源:豆瓣
还有诸如“我的自然猫有兽人化趋势,求助”“自动搭配穿衣机器和自动化妆仪有必要入手吗”等问题。言语之间,关于人工智能、赛博人和宇宙“终极问题”的思考跃然屏上。
异世界小组何以出现?
从独白到狂欢:社交媒体的形塑
如果说历史、未来、小说与电影是汇集起这些异世界的纽带,那么作为技术架构的社交媒体则是这些异世界小组的基础设施。
过去,人们在阅读小说、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时候,想必同样会突发奇想,禁不住思绪飞扬,将自身从当下的时空牢笼中“脱狱而出”,代入到另一个时空体验一番。
社交媒体的出现则使独白走向狂欢。社交媒体容纳了有史以来最大体量的社群,同时将其连接在它所创建的网络传播格局中。于是,以往分散于现实世界各地的个体,得以依靠相同的旨趣、相似的生活背景、相近的代际谱系聚集在一起,开展讨论,组织行动。
而异世界小组的出现,则成为社交媒体网络社群中最为奇特的形态之一。置身其中的个体不仅仅是基于某类话题的“发言者”,更是预设特定的情境,通过切身的实践成为社群规则的创造者、边界的维护者。
从想象到行动:具身参与的诱惑
异世界小组的出现同样根植于人类内心深处的心理诉求。
对于大多数持有“线性时间观”的个体,异世界无疑能满足他们许多无法实现的愿景。
例如回到过去改写自己糟糕的历史、重新体验特定历史时期的文化与生活,甚至以一己之力重新创造关键历史事件的走向……凡此种种造梦之举,对于“生命只有一次”的人类而言,虽无法实现,但永不会停止。
在“梦工厂”中,真实感和沉浸感或许是“逐梦者”的终极追求。当一个异世界真实到不仅可思可想,同时可感可触,并能通过实践对环境造成影响时,身处其中的个体往往会忘却原本存在的真实世界——从柏拉图的“洞穴之喻”到电影《黑客帝国》,无不告诉着我们这样的道理。
可以看到,诸多豆瓣的异世界小组之所以能吸引众多个体加入其中,最关键的要素在于用户的参与行为有了“具身性”。
换言之,置身其中的人们仿佛加入了一场电子游戏一般,通过发帖、回帖以及创建规则等方式操控着处于异世界中的“身体”。如此,流于想象的时空重组成为了可感可触的具身参与,这正是异世界最引人流连忘返之处。
从逃离到回归:对生存境况的反思
参与异世界小组,绝非仅仅为了逃离现实的时空,还隐含着对当下社会环境与生存境况的反照。
逃离行为本身就有反思现实的意味。穿越回过去,常常在于为当下提供另一种新的选择;沉浸于作品,往往是为自身寻求新的价值;关注未来,则是向社会发问,究竟该走向何方。
当今社会环境快速变迁。一方面,城市化带来的生活原子化致使现代人的孤独感与离群感上升;另一方面,层出不穷的新社会议题涌现在公众视野,凸显着诸种社会问题。
因此,个体通过“逃离”现实世界,通过相似的旨趣或共同关注的议题凝结起来,抱团取暖,形成基于社交媒体网络社区的“想象共同体”,以此获取群体归属感与自我认同感。
与此同时,即便是来到异世界小组的人们,同样难以完全摆脱现实语境的影响。
他们用现实世界的语言词汇、文化惯例组织着网络社区的游戏规则,并在讨论中时不时流露出对现实社会议题的反思——诸如“霍格沃茨考研经验贴”“人工智能对人类的威胁”等帖子便是明证。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异世界小组是社交媒体的奇观,更是社交媒体赠与人类的礼物。它不仅为我们逃离现实、重组时空提供了便利,更重要的是,它们揭示着社交媒体无穷无尽的潜力。
美国生态心理学家吉布森提出“可供性理论”,意在说明人与周遭环境的关系。他认为,周遭环境有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属性,而这些客观属性却只有经过人的主观实践,方能显现出其独特意义。[1]
由此观之,诞生于社交媒体这一奇幻之地的诸种媒介奇观,都是人类的实践与社交媒体诸多技术潜力相遇而迸发的火花,而这些事物同时正在形塑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为我们创造着新的想象空间。
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网络用户投稿,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不拥有其著作权,亦不承担相应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本站中有涉嫌抄袭或描述失实的内容,请联系我们jiasou666@gmail.com 处理,核实后本网站将在24小时内删除侵权内容。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